東京的新名所總是不斷出現,令人目不暇接。但其實不只是新建築,有很多老建築于我來說迄今也仍待努力去一一拜見,常讓我有所謂‘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之感。(來源:知日)

  此次便想分享一些東京的老建築,像是公共澡堂、和式舊宅,或者是學校與物流倉庫等等,這些老建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逐漸失去光彩,甚至面臨廢棄,卻又因為被賦予了崭新的用途,而再度被眾人所關注,愈发光彩,更展現其新的價值。

  SCAI THE BATHHOUSE

  澡堂變藝廊

  位于上野的SCAI,是一間從外表几乎無法讓人識破的當代藝廊。

  從其外部聳立的大煙囪與复古外觀,可追溯至兩百多年前興建于1787年、名為‘柏湯’的公共澡堂。

  這個空間由私人藝廊接手之後,轉而變成了一個特殊性格的展覽場所。

  柏湯在外觀上沒有顯著的改變,甚至入口處還擺放著原本的木頭置物櫃,格外有舊時代的氣息。

  而其內部則呈現出一個當代藝廊所擁有的偌大空間: 白牆、挑高、自然光線,沒有視覺上的阻礙,似乎格外適合作為藝廊之用。尤其是對于大型或是體積偏高的藝術裝置來說,這個明亮又寬敞的場所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烘托出作品醞釀出的氛圍。

  因此,盡管這里些許偏離上野的美術館文教區,但諸多知名的合作藝術家,如草間彌生、名和晃平、森萬里子、宮島達男與李禹煥、申明銀等,使得百年錢湯成為了一個藝術擅場的空間。

  舞泉

  日式炸豬排的新味道

  舞泉是我造訪東京時,待許多店鋪都打烊之後,還能流連忘返的一間和風食堂。

  這間頗具盛名的連鎖豬排店在1983 年開業,店鋪LOGO 還是日本知名的設計师田中一光所設計。(田中一光因為設計過無印良品的企業識別而為人所知。)

  除了抬頭才能望見的大煙囪之外,舞泉的外觀上並沒有特別明顯的線索提示這也是由澡堂改建成的食堂。

  直到經過吧台區,穿廊再進入到挑高無梁柱的用餐大廳,木造的天花板結構才泄了底,讓人能夠想望到當時公共澡堂的泡湯風情。

  這里撤除了當年澡堂的番台、男女湯更衣間的隔屏,制造出現在主要的用餐區。

  現場還有一台會自動演奏的鋼琴,更增添了這個食堂复古又現代的奇妙氣氛。

  而過去的泡湯池成了現在備餐的廚房,依舊熱氣騰騰。

  空間里充滿了穿越時空的味道,餐桌上的味道亦是美妙。

  來自于鹿兒島的黑豬肉,軟嫩的程度到了用筷子即可輕易剪斷,加上酥脆的裹粉,想起來又令人無限回味!

  日本人稱為‘錢湯’的澡堂,是過去日本人重要的生活空間。早期,衛浴不是家家戶戶必備的設施,因此時間到了,許多人就會前去住家附近的錢湯沐浴,洗滌一身疲憊,並與小區鄰居聯絡感情,使澡堂也成為了重要的生活情報交流中心。

  盡管現在家家戶戶都已經有衛浴間,但無論是仍在經營的公共澡堂,或者是有了新用途的錢湯空間,都在以不同的面貌持續地影響著人們現今的生活。

   世田谷造物學校

  廢棄學校成為創意聚落

  東京世田谷區三軒茶屋車站附近,有一所世田谷區立池尻中學。日本少子化的問題致使學生人數遞減,使得學校面臨廢校的處境。

  而日本IDEE公司的R-project計劃,將校舍打造成為了一個被藝術家、設計师與創意工作者進駐的工作空間,名為‘世田谷造物學校’(世田谷ものづくり學校)。

  這個校舍改造計劃並沒有過多更動內部空間,反倒是以每個教室作為入駐的單位,多數的教室班牌都保留完好,信件可以按照班級分送,還有人進駐到校長室,或是讓某些教室成為展覽室、木工房與電影放映室等。

  有趣的是,過去的保健室成了食堂,每到下午,廚房里新鮮出爐的面包讓校舍里香氣四溢。

  而學校前的操場,也成為工作者進行紓壓運動的絕佳場所。

  這個特殊的造物學校將空間活化、再利用,是世田谷區前所未見的創意聚落。

  這里還會在假日舉辦講座、工作坊,與小區的居民進行交流、互動,不只是活化了空間,更為小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3331 Arts CYD

  千代田3331 辦公室就在公園里

  不只是世田谷區有學校改造,在千代田區也有一個名為‘3331 Arts Chiyoda’的學校改造空間。

  這里原本是位于練成公園內的練成中學校舍,現已翻新,為藝文空間之用。空間保留了學校的布置: 黑板、洗手台與置物櫃等,也留住了當年學校的氛圍。

  在CYD3331 的入口階梯前有一大片草地,與一旁的大樹共同烘托這棟老建築和諧悠閑的氣氛。

  沿著木造階梯爬上的一樓是藝廊和餐廳,二樓與三樓有30 多位藝術家、創作者的工作室及藝廊等,頂樓還有塊菜園出租給大家耕作。

  不定期舉辦的藝術講座、展覽等活動,讓這里成為一個親近藝術的信息交流平台。

  至于3331 這個名字,源自于‘江戶一本締め’,就是日本人在慶典聚會時,用這樣的拍手節奏來表示感謝之意,猶如愛的鼓勵。

  先快速拍出三個三,即九下,但‘九’這個字的日文发音和‘苦’一樣,所以要再多拍一下,讓‘九’變成‘丸’,表達‘圓滿’的意思。

  將音化成文字,最後又用LOGO 將一切解釋清楚,這樣的方式與其空間的

  運用一樣,都很有巧思。

  TOMIO KOYAMA GALLERY

  倉庫大樓頂層的大师藝術

  講到展覽,當然不能錯過另一個值得介紹的空間。

  這個空間直白地叫作‘小山登美夫藝廊’,由日本知名的藝術經紀人小山登美夫經營,位于清澄白河區倉庫群里的丸八倉庫大樓。

  這棟聚集了近十間藝廊的舊大樓入口處極其低調、不顯眼,若不稍加留意便會錯過了。

  其中的藝廊各有不同的藝術取向。

  小山登美夫藝廊在六、七樓,佔地面積至大,因為位于頂樓的關系,屋頂挑高的空間使得藝術作品多了些可細細品味的余裕。

  由于是物流倉庫改成的藝廊,貨用電梯之大令人印象深刻,速度也格外緩慢。

  不過最具魅力之處,還是在于藝廊與日本海內外50位以上知名藝術家都有合作,像是村上隆、奈良美智等大师級藝術家。

  盡管場地與位置不算拔尖,藝術作品卻無法小覷,畢竟作品是藝術新空間里最核心的價值。

  OMOTESANDO KOFFEE

  日式老宅的咖啡

  不只是公共空間的再利用,私人的和式老屋所延伸出的新用途,更是流露出濃濃的家一般的親切和溫暖。

  隱匿于表參道巷內的咖啡館‘Omotesando Koffee’,鄰近都是一般低矮的日式住宅,而其本身也是一家以日式民宅改造的、小空間的外带咖啡館。

  這里最可貴的是門口緣廊前的一方庭園、一張僅納兩人的木頭板凳,以及一株盛開的櫻花樹,每件都带著歲月所留下來的生活軌跡,毫不造作。

  若是呆坐在庭園木凳上,觀賞著櫻花飄落,再佐以一杯招牌咖啡,便可感受這鬧中取靜里愜意、簡約又低調的日式生活。咖啡教學

  這種用時間醞釀的幸福,店家大方地透過咖啡香的方式分享出來,並將精致的飲食生活融入其中—原來都市生活里也有緩慢而讓人沉澱的安逸角落。

 

來源:香港商報

arrow
arrow

    puff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